名扬号
自媒体资讯平台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商鞅之死,还真不是因为他触犯了什么贵族利益…因为平民的利益他也没少触犯。如果真是因为利益而死,就太夸张了…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是不可调和的。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真正归结起来,商鞅所触犯的,实际上是封建时期的君权统治。所以商鞅之死,其实是战国时期法家道路发展的必然结局。

其实法家与君权之间的矛盾,早在春秋初期,法家大佬管仲就已经非常明白了,要让法令在一个国家里上行下效,就必须对整个国家的所有阶层都产生效力。但唯独不能去冒犯君王…因为君王是变法的支持者,是法家变革的根基。天下岂有自坏根基的道理?

于是当齐桓公问:“寡人不幸而好田,又好色,得无害于霸乎?”

管仲轻轻松松地回答:“无害也。”

这意思非常明白,您爱打猎就去打猎,爱美人就去陪美人,国家交给我就行了。于是齐桓公开开心心,管仲说要尊王攘夷,大会诸侯,他一一照办。他要吃香喝辣,甚至宠信易牙,开方,竖刁这些奸佞,管仲也从不干涉过问。君臣和睦,上下一心,齐由此而王霸天下。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管仲之后的那些法家名臣,行事作风也基本遵循管仲的做法。如士匄辅佐晋悼公,子产辅佐郑简公,蹇叔和百里奚辅佐秦穆公,虽然都以立法执法为根本,但绝不敢动摇君权地位。

但是这种作为到了战国时代,尤其是当时的秦国,很明显就不够用了。因为战国时期,无论是诸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还是各国内部的法制变革,规模都达到了空前的地步,人人争先,个个恐后,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春秋礼乐,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战鼓雷动,金戈铁马。

而一直地处西陲的秦国,内部矛盾重重,不仅法制孱弱,王权难树,而且民风彪悍,私斗成俗,外部环境也不乐观,西有义渠,犬戎为敌,东有三晋虎视。其难处比东方六国还要严重得多。

在商鞅往秦之前,刚即位不久的秦孝公其实已经进行了一番作为,他对内广施恩德,救济孤寡,对外则招募战士,讨伐西戎。但秦国的内忧外患实在太重,这番努力终究难以奏效。不得已之下,秦孝公向列国颁布求贤令,这才招来了商鞅。经过一番争讨辩论后,秦国开始变法。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关于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过程详情,就不再累叙了。有兴趣的话,网上到处都能看得到。

但是,由上可知,商鞅所实行的变法,在执行力度上,一定是远超秦孝公以及之前历代秦君所做的努力,否则,对秦国的民风环境不可能起到什么影响。所以,他的法,一定是严法,厉法,酷法。不得罪人才怪。但只要有孝公在他身后为盾,就算把秦国得罪光了又有何惧?

事实上,这样的严法酷法,恰恰也是秦孝公想要的法。试想,商鞅罪责太子驷,刑劓公子虔…如果没有孝公的支持,他敢做吗?能做吗?做得到吗?所以商鞅只是做了孝公想做,又碍于亲面无法直接做的事。

如此一来,商鞅在秦国的地位就变得微妙而又特殊了。一方面,他身为大良造,法令均出于他而不是君…这已经和君权完全抵触了。另一方面,变法的目的却是令秦国强盛,令君权遍泽。在孝公完全信任商鞅,所谓“青山松柏”的君臣一心之下,这两方面还能相互调和,甚至促进发展。但孝公一死,商君应置于何地?若商君尚在,又该把续任的秦君置于何地?

所以哪怕商鞅之前没得罪过嬴驷,只要这位嬴驷想要在继承先代秦君意志,东出崤函,问鼎天下的道路上亲自作为一番,那商鞅的存在就是实现这一切的最大障碍。

恰好,秦惠文王嬴驷正是这样一位君主。于是,商鞅就非死不可了…至少,在秦国的朝堂之上,他和秦王,只能保留一个。

在正史上,其实嬴驷对待商鞅已经很不错了。他只是让人抓捕商鞅,但未必就有杀心。然而商鞅恐怕也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困局,于是在领地起兵叛乱,最终死于战中。死后尸体才被车裂。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所以秦君所恶的,只是商鞅的身份地位。而对能令秦国强大的商君之法,当然没必要禁了。反正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秦王地位得到巩固,秦法得以施行,只不过死了个商鞅,可谓皆大欢喜。

历代对于孝公重用商鞅变法一事,都大为赞赏。但与此相对的是,对商鞅本人的评价却有些冷淡…似乎将功劳全都归于了孝公。如汉代贾谊就评论过:“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到了唐宋时期,史学者们甚至将商鞅归为了酷吏一类。

由此可见,商鞅,乃至他所代表的法家,实际上在汉代以及后来的唐宋,就都已经被否定了。后世的法家,实际上与商君之法,已经有了根本上的变化。因为他们懂得变通,把法制与维护君权合成了一体。即便如王安石变法失败,也还能善终。

当然也有例外的…如那些没有看清现实形势,而盲目拥护早已被架空的君权,以至血洒菜市口的君子们。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名扬号 » 为何秦惠文王要车裂商鞅?
分享到: 更多 (0)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