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夜晚,古木参天,遮天蔽日,今晚的树林里面没有风,只有细细簌簌地踩踏树叶的声音,一只猛兽正匍匐在火堆不远的地方,一个“食物”的背后。
这头野兽拥有一对超过三尺的獠牙,从口腔上颚直接探出,在夜晚的火光中映出森森的白色,粗壮虬实的四肢,随着猛兽随时准备前扑的姿势,洋溢着两个字–力量,油光水亮的皮色显示出该野兽的食物非常充足。
正当该猛兽准备猛扑向一个早就看好的落单猎物的时候,一阵沉闷的声音透过火光传过来,猛兽一阵惊骇,皮毛都竖立起来,源自基因内的恐惧,携带着猛兽的身体背离“食物”猛的窜走。
“食物们”发出了一阵阵的欢呼。。。。。
上古打更人
相传在上古时期,燧人部落发现了火种,部落的人口终于不会在漆黑的夜晚,被突然闯入山洞的猛兽随便拖走。
燧人的部落开始强大起来,人的欲望是强大的,譬如,部落的领地终究不是充电话费送的的,所以,部落开始了扩展,扩张的领地过大,夜晚来临的时候,山洞居住不下那么多人。
于是,猛兽袭击人类的事件又开始发生,领地越大,部落的人消失得越多。
终于,此事惊动了大巫,大巫毕竟是部落的智慧担当,于是,将祭祀驱鬼的神器–重达12斤的竹梆子抬出来,放置在火堆旁边,再用力敲打,惊的附件的猛兽四处乱窜。
此致,打更神器出炉,考虑是祭祀用的神器,所以,一个地方只能安排一个打更的人,且都是一个部落的年高德劭的巫才行,从此打更这个职业诞生,它诞生的初期目的就是驱鬼和驱赶猛兽。
你可以想象到,漆黑的夜色中,四周猛兽咆哮,一个身穿厚重蓑衣,斜挎一节中空的粗竹,左手举着火把,右手执着木棍,脸面上画有兽面纹的男子行走在部落的各个角落,沉重有力的梆子声,传遍整个部落,一片宫商,余音袅袅,月色苍茫,声音随着月光驱赶了黑暗中,蠢蠢欲动的不怀好意的目光,更是穿透了5000年的历史沉淀。
这就是上古时期的最高端的职业—-打更人。
古代打更人
月色茫茫,青石街道,它更是一位矗立在5000年历史的明灯。
工业革命以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95%以上的时间,都处于宵禁之中。
一方面是,农耕社会时候,社会生产力低下,需要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农民夜晚也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待在家里,是最好的做法。
另一方面,古代治安确实不是太好,采用宵禁制度加上打更人的配合,可以有效地遏制夜晚盗贼/猛兽/土匪的侵扰。
当晚上守着滴漏或者燃香(一种记录时间的),晚上7-8点时间段,也就是一更开始的时候,更夫会在更楼下面直接开始敲鼓。
9-10点的时候,更夫人就要出行了,身上挂着鼓和梆子,左手提着灯笼,右手拿着梆子,“鼓两声,梆子两声”。代表二更。
11-12点的时候,就是“鼓三声,梆子三声”,三更。
1-2点的时候,就是“鼓四声,梆子四声”,四更。
3-4点的时候,就是“鼓五声,梆子五声”,五更。
到了5点后,就只是打锣了,叫做散更锣。这时候就提醒五更到了,宣布五更到了,大家要准备起床了。
还有种说法,就是五更的锣,也是提醒夜晚乱窜的阴魂,早点回到阴间了(当然这是迷信说法)。
解放后,我们国家人们的物资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夜生活的选择也越来越多,钟表等计时的工具也普及了,人们对时间的掌握也越来越精确,打更人也就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