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雍和宫最早是干什么的
北京雍和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初名“天福寺”,后改称“雍和宫”。雍和宫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佛教与藏传佛教文化融合历史。北京雍和宫,作为一座佛教寺庙,自明永乐年间就开始了。雍和宫不仅是佛教活动场所,还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的地方。其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被定为京师国子监和江南布政使衙门,又改名“南京礼部尚书府邸”,从此定名为“雍和宫”。
一、前言
北京雍和宫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初名“天福寺”,后更名为“雍和宫”,经历明永乐、宣德、乾隆、嘉庆、道光等时期,雍和宫都是皇家寺庙,清代顺治年间更是改称“雍和宫”。今天的雍和宫,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和宫作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与藏文化融合发展重要场所”,为我们研究中国佛教与藏传佛教文化融合提供了历史背景下的重要依据和重要内容――雍和宫不仅作为一座寺庙是中国佛教信仰中心,还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途径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明清时期国家行政机关所在地。“雍和宫”作为皇家寺庙中的寺庙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与含义。
二、雍和宫历史沿革
从清代开始,雍和宫的规模就很大,与颐和园里的其他寺庙不同的是,雍和宫拥有着众多的建筑形制——宫殿式的宫殿建筑,包括殿宇、楼阁、殿堂、亭子、桥梁等建筑形式。在雍和宫内则有着“百间堂”之称。这是因为除了殿堂建筑之外,还有着藏传佛教的活佛、使臣、官员以及喇嘛居住的地方等多重角色,雍和宫便由此而来。雍和宫从最初只是一座佛教寺庙到现在成为一座集政治、宗教、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宫殿式建筑群。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 AAAA级旅游景区以及国家 AAA级旅游景区。
三、雍和宫建筑特色
雍和宫的建筑风格与北京其他寺庙不同,雍和宫以藏传佛教为主,这与康熙时期的宫廷建筑有关。康熙皇帝喜欢用汉字书写和绘画,所以雍和宫在康熙的时候就已经用汉字书写了“雍乾”三个字。雍正、乾隆两代皇帝在雍和宫的活动也多取汉字之意,如雍正在乾隆皇帝面前讲《四库全书》、乾隆下江南避暑时在雍和宫看戏,乾隆看戏都要坐在雍和宫里看戏就像在看自己的家一般。雍和宫的建筑格局、雕刻风格、色彩等方面都和京城其他寺庙不同。
四、雍和宫与天坛
雍和宫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78年),后又多次重修。在清朝乾隆时期,雍和宫有“三宝”之称,一为天坛,二为雍和宫和天坛,三为乾清宫。据《雍和宫记》记载: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钦定每年正月十五日为皇太子祭天大典之日,举行天坛祭,十四日在雍和宫举行清帝退位典礼,清帝死后三日,又举行祈年殿大礼,清帝丧事完后将清皇牌位移至雍和宫保存,皇太后薨逝后由嘉庆帝册立为皇太孙、皇太后福晋、皇太后,皇后于嘉庆三年(1798年)在雍和宫登基后即迁出皇帝位,将皇太后接回宫养老直至去世,但仍以雍和宫为“太和殿”(即内廷),皇后居住其中,太后住在此。《清高宗实录》记载:“嘉庆十三年正月十五日,皇太后薨于乾清宫内廷之东四里地金水桥西街行宫内。”(1799年)雍正二年(1724年)八月十二日(农历十一月十六日)“二月初九”清帝驾崩于皇太后寿辰之日。至此雍和宫正式更名为“内务府”是乾隆时期最高行政机关)。至此雍正皇帝在雍和宫完成了其皇太后等宗室、皇太后和皇后、皇太太皇太后等皇太后都来雍和宫参加庆典活动,随后于九月二十六日又于天坛举行隆重的“天坛祈年殿祭祀大典”并改皇太后和皇太后们“三朝五百六十年”为“皇太后六十寿辰”,为嘉庆皇帝举行了三次“大朝会”等。清雍正皇帝去世后十年(1735年)四月初六(十二月二十五日)又重新举行大典……“三朝四百六十天”,